5月4日下午,学校召开中层干部扩大会议,对调整后最新推出的津贴分配方案进行宣传讲解,以促进新方案的贯彻实施。会议由校长刘国荣主持,副校长刘迎春对新方案进行详细宣讲,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岗位负责人、各教学院部教研室主任出席会议。
最近,学校签发了新的校内分配方案,包括7个文件,即:《湖南工程学院关于校内津贴调整的通知》、《湖南工程学院教学科研类岗位设置与津贴标准指导意见》、《湖南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量计算办法》、《湖南工程学院教学交叉工作量计算办法》、《湖南工程学院科研教研教改工作量计算办法》、《湖南工程学院教学奖励办法》、《湖南工程学院科研奖励办法》。关系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新方案出台以后,在教职工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刘迎春说,新的津贴分配方案与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把科研业绩纳为了重要的分配要素,这是我校抓住学科建设龙头,提升科研教研水平,实施第二步发展战略的需要,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采取得力措施,来培养学校核心竞争力和鲜明办学特色的需要。他说,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建立竞争和激励机制也是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校在津贴分配上存在的问题突出,虽然满足了促进基本教学的需要,但对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促进作用较弱,全校缺乏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影响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新的分配制度将科研和学科建设纳入分配政策,实行固定工资和校内津贴双轨制模式,分配政策向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倾斜,实行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业绩,一流的报酬,以强烈的政策导向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实现人才强校。刘迎春指出,建立激励机制来调动教职工的科研和教研积极性,也是许多高校的成功经验。去年,学校领导就率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京豫冀等地高校进行了深入的考察调研,得出的成功经验就是,要想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正确的政策导向是行之有效的指挥棒。我校相继出台的系列政策就是一套完整系统的科研激励机制。
刘迎春在会上介绍了分配方案的总体框架和制定方案的基本原则,详细解读了《湖南工程学院关于校内津贴调整的通知》文件中体现出的七个重大变化,和《湖南工程学院教学科研类岗位设置与津贴标准指导意见》文件中体现出的七个重大变化,消除了教职工心中的疑惑。他还介绍了新方案出台的经过,新的方案从调研、酝酿、起草、到正式发文,历经八个多月,由人事、科研、教务、财务、发展规划处、组织部、党政办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在有关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征求意见之后,形成的方案最终经由校长办公会修改补充,党委会通过。
刘迎春指出,新的分配方案体现了学校的改革思路和发展目标,体现了教职员工的长远利益,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安排宣讲,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职员工的思想工作。
校长刘国荣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他说,新的分配方案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政策配套,系统性强;二是政策导向明显,明确将科研作为重要的分配要素,且有具体的要求。新的分配方案的出台是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相适应的,是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是为了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科学发展的后劲。他强调,我们学校的发展在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必须调整现有的政策,树立正确的导向,这是关系到学校和教职工长远利益的战略选择。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他进一步要求,各个单位在会后要认真落实学校的部署,认真领会文件精神,精心组织安排政策的宣讲,把全校教职员工的思想统一起来,共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