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工作动态>> 正文>
学校召开2011计划推进暨“风电装备与电能转换”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总结会
2014-10-25 08:34  

        10月23日下午,学校在中层干部会议室召开2011计划推进暨“风电装备与电能转换”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工作总结会,会议总结了几年来协同创新工作的开展和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建设情况,并开展了座谈研讨,以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握工程内涵。会议由分管副校长宁立伟主持。

        校长刘国繁作工作总结讲话。他说,“2011计划”是继“211工程”和  “985 ”两项重点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和战略的高校创新能力的改革。学校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书记、校长担任组长、分管科技工作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学校多个相关部门参加的“2011计划”领导小组。学校多次召开会议,学习文件,解读精神,明确方向,并于去年在全省36个申报中心中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省2011中心”的培育资格,迈出了“2011中心”建设与认定工作的第一步。

        立项培育以来,中心在学校的有效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与协同单位密切协作,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在技术创新、新产品研发、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呈现出勃勃生机,为今年转为“认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3月开始,围绕着将“风电装备与电能变换协同创新中心”从“培育”转为“认定”这一目标,我校开始全力准备省级“2011中心”认定的竞争,中心理事长、中心主任刘国荣,理事刘国繁,在评审材料的准备、汇报材料的修改、现场考察、宣讲和推介工作上都是部署、上阵;宁立伟副校长多次组织中心骨干成员研讨申报工作,多次对撰写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和罗毅平同志做了大量外联与协调工作,了解和掌握最新的评审精神;风电中心的张细政和黄峰两位同志始终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去完成中心每一件工作,为中心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中心骨干魏克湘、黄绍平、杨跃龙、黄中华、杨理诚、傅彩明、唐勇奇、邓秋玲、吴安如、谢卫才等同志为申报材料和现场布置做了大量工作;李永坚、彭浩舸老师临危受命、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制作能力完成了PPT制作;在“2011计划”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在分管科技副校长的牵头协调下,风电中心、科技处、电气信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处、党政办、国际交流处、人事处、教务处、计财处、资产处、后勤处等众多部门紧密配合,密切协同,不断推进中心建设和申报工作。党政办完成了材料润色和给考察组提供了细致的接待,计财处和教务处收集、统计了繁琐的已筹措的各项经费数据,宣传部在考察当天马不停蹄地跟随专家组负责了宣传报道工作,后勤处为考察现场环境做了辛勤的工作,人事处等相关同志在准备佐证材料时提供了大力协助……等等。

        “2011中心”认定的成功,是全校上下团结一心,克服困难,奋力拼搏的结果,真正体现了我们湖工人“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了我们湖工人不畏强手敢打硬仗、能打硬仗、迎难而上的拼搏精神。

        刘国繁指出,今天,我们举行“2011中心”认定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不是以成功者自居,不是以胜利者自傲,更不能志得意满,止步不前,而是要清醒认识到“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刘国繁强调,在未来的四年建设期,我们要科学、合理编制好风电协同创新中心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近阶段计划实施的重点。既要注重中心的具体运作,也要发挥中心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利用“2011计划”这一发展契机,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深化学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学校创新方式,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在随后的座谈研讨中,各与会人员结合国家的文件精神、战略构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就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源共享、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刘国荣说,总结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总结来学习、研讨,宣传2011计划,让更多人了解、关心、支持计划的实施,这样可以将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他强调,要加强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要消除认识的误区,明确努力和实施的方向,要从体制机制寻求创新和突破,要寻找重大需求,承接重大任务,从而带动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关闭窗口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