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轮“转变工程”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刘国荣
各位老师、同志们:
2009年11月10日,学校正式启动了第二轮“转变工程”活动。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开展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强化教职员工的学科意识、科研意识,明确“教学是强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的观念,为全面增强我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第二步战略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第二轮“转变工程”活动开展近一年来,学校各教学院(部、中心)和职能处室积极响应,根据学校的总体安排,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学习研讨活动。通过这些学习,加深了教职员工对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与科研等关系上的认识,在学科意识、师资队伍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今天,我们召开这个总结大会,对 “转变工程”近一年来的实施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一、第二轮“转变工程”实施过程的总体回顾
学校对第二轮“转变工程”工作高度重视,为做好第二轮“转变工程”的组织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转变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召开了多次会议,制定了《关于实施第二轮“转变工程”的活动方案》,对为期一年多的第二轮“转变工程”的实施活动进行了整体部署和安排。之后,又根据每个学期的实际情况和“转变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对每个学期的活动实施作了具体安排。
学校层面,连续召开了教授与博士代表、青年硕士代表、岗位负责人代表座谈会,深入了解教职员工在“转变工程”活动中的思想状态,共同探讨提高我校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具体可行办法。根据第二轮“转变工程”学习和研讨的需要,先后编辑了以“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为主题的3期学习资料,供教职员工参考。根据学校发展方向,采选紧密相关的高等教育发展重点、热点信息,出版了5期《高教研究信息》、4期《决策参考》。以“科技大讲堂”为平台,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共计17场。围绕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产学研合作、“卓越计划”等重要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共举办3次学术沙龙、1次校情研究项目研讨会。此外,学校还通过网页、校报、广播站等媒介大力宣传学校实施第二轮“转变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报道学校及各教学院(部、中心)“转变工程”活动开展情况,形成了浓厚的“转变工程”活动氛围。
教学院(部、中心)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成立第二轮“转变工程”领导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思想转变。在转变工程动员大会结束后,各教学院(部、中心)立即成立了以本教学院(部、中心)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教学院(部、中心)“转变工程”领导小组,并召开了本部门全体教职员工会议,组织学习和讨论“转变工程”动员大会上“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全力推进第二步发展战略”为题的主报告。与此同时,围绕“怎样理解大学‘三大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我校建设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的关键和突破口在哪里,学校依靠什么来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哪些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学与科研、与学科建设存在什么关系?怎样加强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如何通过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强化学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本部门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工作、质量工程建设上的优势和弱势在哪里,该向哪些方向努力,作为教师个人又该如何做?”等问题,开展了主题学习会、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学科例会、学术讲座、出版宣传橱窗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讨活动。通过这些学习讨论活动,不仅使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学校实施第二轮“转变工程”的目的和意义,树立了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一体发展的理念,并在教学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的未来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观念的转变,形成了广泛的共识。
2.推出强化学科意识的实际举措,切实保障本部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能落到实处。各教学院部在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在行动上都采取了具体得力的措施来增强本部门的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如设计艺术学院经反复调研、座谈、走访,制订了《设计艺术学院津贴分配方案》、《设计艺术学院教师入选获奖作品奖励方案》、《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条例》、《设计艺术学院岗位津贴进档条件》等规定,于2009年年底率先在学校实行新的津贴分配方案,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化学化工学院根据学科与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大力支持在职教师攻读在职博士,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2010年新增在读博士3人,引进博士5人,目前该院教师中有博士(后)15人,另有在读博士10人,在优化师资结构上效果明显。机械工程学院以学科建设为纽带,逐步形成了稳定的学术梯队和高水平教学团队,2010年该院获得国家自科基金课题2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成绩突出。电气信息学院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契机,大力提倡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积极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其“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研究”,获得2010年度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计算机与通信学院通过细化分解,实施了科研工作的“目标管理”模式,并建立了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例会制度。纺织服装学院大力加强了国家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办学思路。经济管理学院则将学术交流、科研项目评定、科研规划与发展研讨等纳入重点学科例会计划。外国语学院根据本院师资的研究方向,在“英语语言文学”建立了4个学科梯队等,其他教学院(部)也开展了卓越成效的工作。
二、实施第二轮“转变工程”所取得的成绩
第二轮“转变工程”活动实施以来,学校在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质量工程等工作上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一)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学科意识明显增强
我们知道,意识与行为,意识是先行指标。换言之,没有意识观念的转变,行为的转变则无从谈起。本次转变工程的核心,就是要消除部分教师对学科建设的认知误区,以此为前提,正确理解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从而形成学科建设是龙头,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科研促教学的观念。通过第二轮“转变工程”,老师们在对科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方面,思想认识较之过去,有明显的改变。这里,特从意识与行为两个方面,说明这种变化。
在正式启动第二轮“转变工程”前,我们曾对学校一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学科意识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今年10月我们又以同样的问卷在教师中做了一次随机调查,将两次问卷的结果进行比较,能够明显发现在科研和学科建设认识上的变化:当问及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办学思路时,92.51%的教师认为跟自己密切有关,比去年83.33%上升了9.18%;问及科研工作的重要性时,95.22%的教师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比去年的89.58%上升了5.64%;问及从事科研工作时所采取的态度,回答采取积极主动行为的占93.26%,比去年的72.92%上升了20.34%。以上数据说明,通过“转变工程”活动,以及在学校有关政策的导向下,教师们的学科意识和科研意识明显提高了。
科研意识的转变带来了老师参与科研行为的积极变化,以科研课题和质量工程项目的申报为例,今年以来,教师申报国家自科基金由去年32项增加到45项,增加了39.3%;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由去年的25项增加到43项,增加了72%;申报省社科类课题由去年33项增加到77项,增加了1.3倍;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由去年的5项增加到18项,增加2.6倍;申报省教改课题由去年的31项增加39项,增加了25.8%;申报省精品课程由去年的6门增加到9门,增加了50%。从以上所申报项目的参与人数(含项目主持人与主要参加者)看,比去年增加了700余人次。
(二)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
师资队伍建设是反映学校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指标。学校实施第二轮“转变工程”以来,进一步加强了“人才强校”战略,颁布并实施了《2010-2012年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引进办法》等系列文件。2010年学校共投入师资队伍建设经费560.5万元,比上年净增474万元。至今为止,已引进高层次人才2人,高学历人才28人,其中博士14人(比上年增加12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24人,比去年增加29人;其中教授67人,比去年增加4人;全校具有副高职称253人,比上年增加16人。我校专任教师的高、中、初级职称比例基本达到4:5:1。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人数比去年几乎增加了一倍。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专任教师占教师总数62.6%。选送7人次到相关院校进修、访学,选送18人次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师资队伍明显加强,结构也明显优化。
(三)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成绩喜人
在学校出台的系列学科建设和科研政策的激励下,全体教师共同努力,到今年9月底,我校在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在平台建设方面,“复杂系统的控制”科研团队获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这是我校获得的首个省级创新团队,同时学校遴选了首批校级创新团队4个,标志着我校在科研团队建设方面逐渐形成规模。我校与益阳龙源纺织有限公司共建的“生态染整”产学研基地获批省高校产学研示范基地,至此,我校已拥有3个省级产学研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数居全省高校前列。
科研立项上,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省自科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项目上,横向比,立项数我们居于省同类高校前列;纵向比,我们较往年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国家自科基金项目立项上,2006至2009年我校共获得4项,而今年我们就获得了3项。在部级科研立项方面,1个项目获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1个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资助,这也是近两年的一次突破。省自科基金项目立项上,今年我校在09年的基础上又有进步,获得了10项资助,其中重点资助项目3项,项目数是省同类学校中最多的。更令人可喜的,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上,以前一直是我校的一条短腿,而我校今年获得11项,比去年增加7项,超过07到09年三年立项数的总和,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三,这说明只要我们努力,同样能够把我们的弱势转化成我们的优势。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上,我校今年获得16项,其中重点二项,立项数也是省同类高校中最多的。此外,我校今年还获得省高校科研重点项目2项,优秀青年项目3项,一般项目25项;获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产学研示范基地平台项目2项。横向项目方面,到2010年9月份止,全校与各企业单位签订合同共22项,合同金额378万元,到账金额222万元,合同金额数比去年全年高出40%。这些科研项目的获得,标志着我校的科学研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是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向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
|
国家自科
|
省自科(重点)
|
省科技计划项目
|
平台项目
|
湖南工程学院
|
3
|
10(3)
|
16(重2)
|
4
|
湖南文理学院
|
1
|
4
|
15
|
3
|
邵阳学院
|
0
|
4
|
5
|
5
|
湖南城市学院
|
1
|
4
|
15
|
0
|
长沙学院
|
3
|
4
|
15
|
1
|
湖南理工学院
|
3
|
9(2+1杰青)
|
8
|
6
|
湖南商学院
|
0
|
1
|
15
|
3
|
衡阳师范学院
|
3
|
8(1)
|
5
|
4
|
怀化学院
|
0
|
3
|
2
|
4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
1
|
4(1)
|
9
|
1
|
(四)质量工程项目取得新进展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建设项目,以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旨在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整体实力。近一年来,我校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办学定位,结合学校教学和教改工作的实际,在“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是全省“质量工程”项目中竞争最激烈的项目之一。我校今年择优推荐了6个项目,最终有4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奖总数名列前茅,且为省内同类学校中两个获得一等奖的学校之一。
在其它各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上,我校2010年均取得了可喜成绩:2个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人获“省级教学名师”奖;2人获“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荣誉称号;15个项目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网络化智能照明节能系统》等11个项目被评为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5件作品在湖南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中获奖。教学改革项目我校15项课题,被全部立项,与湖南理工学院一起位居同类院校领先地位。教学名师奖、教学团队、精品课程数和全省同类院校相比,成绩较为突出。
我校2010年质量工程建设与省内同类院校的数据比较
|
教
学
名
师
奖
|
教
学
成
果
奖
|
教
学
团
队
|
特
色
专
业
|
教
学
示
范
中
心
|
创新项目
|
优
秀
实
习
基
地
|
教
改
课
题
|
精
品
课
程
|
青年教学能手
|
湖南工程学院
|
1
|
4
|
2
|
|
|
11
|
|
15
|
3
|
2
|
湖南文理学院
|
1
|
5
|
2
|
|
|
11
|
|
13
|
3
|
2
|
邵阳学院
|
|
4
|
1
|
|
|
11
|
|
13
|
1
|
2
|
湖南城市学院
|
1
|
3
|
1
|
|
|
12
|
|
11
|
2
|
2
|
长沙学院
|
|
3
|
|
|
|
11
|
|
12
|
1
|
2
|
湖南理工学院
|
|
4
|
2
|
|
|
11
|
|
15
|
3
|
2
|
湖南商学院
|
|
5
|
1
|
|
|
12
|
|
12
|
2
|
2
|
衡阳师范学院
|
1
|
4
|
1
|
|
|
12
|
|
13
|
2
|
2
|
怀化学院
|
|
4
|
2
|
|
|
12
|
|
11
|
1
|
2
|
老师们、同志们,仅仅在一年的时间内,在我校师资队伍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能在科研和质量工程方面取得这么突出的成绩,我想有四个原因值得总结:
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先导。通过本轮“转变工程”,老师们对大学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与科研、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明显提高了,对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学校的办学思路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取得上述成绩的基础。
第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键。学科建设也好,科研竞争也好,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一年来我校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及质量工程建设之所以取得这样明显的进步,仔细分析我们所获得的项目,不难发现,以博士、教授为主的高层次人才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作用,这说明学校的“人才强校”战略已经开始起作用。因此,今后我们还将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并把它视为支撑学校长远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
第三,良好机制的建立是科研动力的保障。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结束后,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文件,教学院(部、中心)也出台了相应的配套制度,这些机制的建立,对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励他们积极投身科学研究,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四,证明了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最重要途径。在学校出台加强学科建设的政策之初,部分老师曾心存疑虑,担心这会影响教学工作。这一年的实践表明,学校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教学工作不仅没有受到影响,相反还因此上了新的台阶。我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实施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取得新的突破,就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科研促进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实例。
三、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
早在2000年升本之初,我们根据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分类布局,基于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对不同人才类型的需求,以及扬长避短的办学思想,我们将学校定位于应用型本科,并作为发起学校之一,发起成立了全国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这在当时,是一个比较超前的举动。而在那个时候,应用型本科在国内高等教育界,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通过多年的努力,应用型本科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办学类型。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并“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国家层面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可,也是对我校办学思路的一种肯定,说明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其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研究完全是富有前瞻性的,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不过,当前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队伍已不是早先人们泛指的新建本科,一些办学多年且建有硕士、甚至博士点的老本科,也开始把自己定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这种现象提示我们,应用型本科之间的竞争也已日趋激烈。一些地处省会中心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由于先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发展速度非常快,与此同时,省内的一些院校,同样也在加快发展步伐。这种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水平为标志的竞争格局,清晰地告诉我们,我们在进步,人家也在进步,甚至进步得更快。因此,我校要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全面实现学校的第二步发展战略目标,唯有持之以恒的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和资源配置,不断加强并改进科研管理与激励机制,才有可能使学校的科研水平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目前,我校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的首批实施高校,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省属本科院校,这是学校加快发展,扩大影响,走在国内同类学校前列的一次非常好的发展机遇,更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核心在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如何才能在“卓越”二字上体现出来,这是一篇须以国际化标准,以世界眼光来看待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要变革的大文章。在这篇大文章的背后,决不仅仅是我们过去理解的教改课题式改革。实际上,无论是培养学科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学科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从来都是相辅相成。所以,如何通过提高老师们的科研水平,来保障我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我校在真正意义上办成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以加强学校的办学优势,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良机,《国家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启动实施,集中体现了强国必先强教的战略思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今后将更加关注和发展大学办学模式转变,更加强调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更加重视教育质量提升。目前,教育部正在实施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其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专业硕士比例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学术型硕士招生规模则在缩小。这种变化,其实在提示我们,国家有可能在专业硕士培养方面做出重大改革,只要我们做好相应的学科准备,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单位,借助于我们在培养本科工程应用型人才方面的厚重积淀,当国家一旦出台有关政策时,我们就完全有可能在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方面,较之其它学校,取得先发优势。
老师们、同志们,学校办学层次能否在“十二五”期间上新的台阶,关键是我们能否拿出足够高品质的师资队伍和学术成果。在中国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分类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任务艰巨,使命亦荣。当然,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者的。要抓住机遇,不放过机遇,我们就要发扬“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湖工精神,充分利用实施“卓越计划”这一发展契机,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大力推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面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让我们团结起来,奋力拼搏,大踏步向为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方向迈进,用我们的双手迎来学校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