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次教学工作大会上的讲话
刘 国 繁
(2008年11月8日)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现场考察评价近一年后,召开学校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夯实本科教学质量基础,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过去几年,我校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存在着许多困难需要解决。我们今天召开这个大会,就是要认真总结过去课程建设工作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提出今后两年课程建设的任务和措施,全方位推进课程建设,为实现我校“十一五”发展目标而努力。
一、课程建设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程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方式,它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发挥着最重要、最直接的作用。它也是学校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课程建设,是我校“十一五”时期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新的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工作。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内容建设等方面,它还涉及课程体系、实验室、实习基地等内容。具体来讲,通过课程建设要达到“七个一”目标:建设一套严谨的教学文件、一套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法、一套规范严格的考试方法、一套适应课程特点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和一个规范严格的运行管理机制。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课程建设的意义:
1、加强课程建设是新形势下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呈现新的发展态势,高等教育的工作重心已经由注重规模、数量、外延的发展转移到注重质量、内涵的优化,追求“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上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教育质量成了高校办学的突出问题。2005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积极推进弹性学习制度建设,面向社会经济建设实际,培养合格人才。课程建设作为最基本的、核心的教学建设,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把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抓手和保障,以课程建设带动其他教学建设,把人才培养质量扎扎实实地抓好。
2、加强课程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高等教育要解决的两大问题。培养什么人由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由高等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所体现。培养什么人必须通过如何培养人来实现,而人才培养方案是如何培养人的关键因素。课程是构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基本单元,是实现教学目的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劣。这是因为: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要求和实施主要由课程来体现和落实,师资、教材围绕着课程教学来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时间占了全部教学时间的2/3以上;学校关于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落脚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也是学校教学水平的具体体现。因此,课程建设是最基本的教学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点。
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建设,既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又是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建设。高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主要就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进行。一方面,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和学校办学定位,构建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人才培养方案;另一方面,对于具体的课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建设和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3、加强课程建设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良好”成绩。按照学校“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今后几年我校的工作重点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部分学科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条件,从而实现升办本科以来的第二次飞跃,即实现办学层次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飞跃。而要实现飞跃,加强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加强课程建设。
就学科与课程的关系来说,学科是指科学的分支,主要是根据知识自身的逻辑体系进行分类,其特征是按照科学的性质实现知识领域的专门化。一方面,学科知识是构成课程的元素,课程既可以是对知识的分类——多门课程同属一门学科,也可以是对知识的综合——一门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科建设成果只有充实到课程、教材上,丰富了课程知识,提高了学生素质,增添了课程门类,为学生选课多提供机会,才能实现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组织是拓展学科的途径。学科的研究成果要通过课程来传授,学科的人才培养功能要通过课程来实现;课程不仅仅是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播和改造,而且还具有对学科拓展和延伸的功能。
就专业与课程的关系来说,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规定着课程的基本内容。国际上,专业称为课程计划,在我国,专业是培养学生的专门领域,是关于学生学业的分类。专业培养目标提出了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宏观要求,其目标只有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之中,才能使人才培养符合专业的要求。因此,课程目标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另一方面,课程是实现学科与专业结合的载体。学科与专业的结合要通过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来实现。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主干学科,在某个学科中都有若干主干课程,由这些课程组成了一定的专业方向;围绕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兴趣,可以组成一系列的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既是实现学科与专业结合的载体,又是专业方向的标识和专业特色的表现。
因此,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学科建设是连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内容的中间环节,专业建设可以涵盖课程建设、学科建设的内容。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和目标不同,但建设内容是融为一体的,三者之间构成了一个内容相互联系并且相互支持和制约的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课程建设是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实现我校新一轮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课程建设的主要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1、初步构建了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根据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体现“重基础、宽口径、强实践、擅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精心组织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2005年作了一次大的优化调整:一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按照“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课模块”设置课程,既符合专业规范,又考虑了新的就业需要。二是调整了课程结构。按文理渗透的思路,增加了选修课特别是增加了任选课,在全校广泛征集文化素质教育课,增加门数、改进了方法,提高了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三是课程教学中突出了能力培养。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适当减少了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比例,增加实践周数。按“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2、逐步完善了三级课程建设体系
根据“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按通识教育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种课程类型,分学科、专业全面落实课程建设任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建设,上一次教学工作大会上,学校提出了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即“标准课程—院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体系。结合评估要求,重点抓了标准课程的建设,全校的必修课、限修课的教学条件已基本完备,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也积极推进了精品课程建设,学校现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29门,院级精品课程86门。
3、全面修订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
在修(制)订好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与其配套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一是制订《五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基本要求及教学过程管理措施》,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课程设计(论文)和毕业设计(论文)五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过程管理做出了统一规定与要求。二是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和部分院课程完成课程各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制订。对毕业设计、论文、试卷、教案等都提出了规范要求。结合评估,对这些要求进行反复核查,对毕业论文进行评选,近三届共评选出205份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4、建立健全了课程管理和教学档案管理制度
一是加强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制(修)订工作,制订了《湖南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程学院重点课程管理办法》、《湖南工程学院重点课程评估方案》等一系列课程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各教学院(部)同时制订了相应的实施细则,使以课程教学为核心的整个教学活动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是规范了课程建设档案。一是背景材料,包括课程简介、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课程简介、课程建设规划;二是师资队伍,包括课程组师资队伍情况表、课程组人员发表论著情况表、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审核表;三是教学文件和参考资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本课程基本技能测试标准、教材、参考书、实验指导书;四是教学过程管理,包括教学任务安排、授课计划表、辅导答疑安排、课程学期小结、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载、教学研究计划、教学事故记载、学生反映记载;五是考试考核,包括考试考核方法、平时作业、试验报告成绩记载、基本技能测试记载、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记载、试卷分析及总结情况;六是实践教学,包括实验项目卡片、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条件;七是其他资料,包括课程获奖材料、教学内容、方法改革记等。通过规范课程建设档案,促进了课程建设。
三是规范了院(部)教学档案。结合评估要求,对院(部)的教学档案提出了明确要求,各教学活动要有计划、有过程管理、有总结,并进行几轮检查。
5、不断加强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大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一是认真研究每门课程在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理顺课程之间的关系,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减少重复,避免脱节。二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案例点评教学、探究式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互动教学、大学英语采用分级教学等教学方法。三是鼓励教师自行研制多媒体课件,开展多媒体教学技术研究与多媒体教学竞赛,促进了多媒体教学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数占开出课程总课时数的比例逐年提高。通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效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我校教师承担了50项省部级教研教改课题,校级教改课题 151项。在近三年湖南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中,我校教师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
6、积极推进了教材建设
制订了《湖南工程学院教材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重点支持教师出版具有特色的教材。2000年以来,我校教师主编、参编教材131部,其中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77部,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18部。目前,又承担了6部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主编工作。我校作为 “自动化”、“经济管理”两个专业规划教材编写的组长单位,完成了全国应用型本科第一批教材的编写工作。今年,作为机械类教材编写组长单位,又启动了全国应用型本科机械类专业第二批教材的编写工作。
这些教材按照“知识新、结构优、重应用”的思路构建了新的内容体系,经各院校使用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明显改善了教学基本条件
教学基本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之一,是提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对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达到4160万元,用于实验室的改建、扩建和新建。通过2003年和2006年两次对实验室进行整合和规范,实验室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现在有基础实验中心11个、各类专业实验室18个,校内实习基地5个。特别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项目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1年以来,借助共建高校基础实验室项目的实施,争取部省共建经费4100万元,新增仪器设备3125台(套),新增实验室面积11460平方米,基本满足了教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重点创建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基础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有5个实验中心成为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和省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并全部推行全开放实验教学,其中机械基础实验中心于今年顺利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评估验收。校内金工实习基地、电工电子实习基地、服装实习基地成为省普通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电气控制实验室被评为省级重点实验室。电工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图书馆建设成绩显著。图书馆的面积达到近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04万册,自建了湖南工程学院本科生学位论文(毕业设计)摘要库、科技信息和高教信息数据库、视听点播VOD等,建立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32个。通过校园网全天候提供给师生员工使用,为学校搞好课程教学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保障。
各种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有明显改善。我校现有室内外运动场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有
400米
标准田径场2个、篮球场44个、排球场13个、健身、武术房2个、乒乓球房4个、羽毛球场20个。这些运动场与体育设施较好地满足了体育课程教学、群体活动和运动队训练的需要。
学校注重加强多媒体教学条件建设,现有多媒体教室54间,可同时容纳6671名学生上课。2006年学校和美国惠普公司合作,共建了“湖南工程学院网络实验中心”,这是惠普公司在中国建立的两个高水平实验中心之一。学校所有的校级以上精品课程已经全部上网,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8、大力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结合学科专业发展需求,通过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了一支结构日趋合理、素质较高、发展趋势良好、能基本满足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到现在为止,学校有教授 70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7人,省部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 47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10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省级青年教师教学能手3人,学校首批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42人。专任教师中50%以上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3以上具有中级职称。
9、逐步优化了专业结构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我校实际情况,积极推动专业建设。按照“树品牌、创特色”的专业建设战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我校现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校级重点学科4个;有本科专业39个,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财政部普通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重点专业8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有校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初步形成了以工为主,以机电、纺织类学科专业为优势,工、管、文、理、经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以上这些课程建设及实施质量工程中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党委、行政的正确决策,中层干部的精心组织,更离不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党委、行政向广大教职员工表示衷心感谢!
(二) 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也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经过几年来的调整,我校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反映了我校的办学定位,较好切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但是课程体系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如,部分专业的基础课程不够优化,各学科相互渗透的跨学科课程数量有限,类型还不丰富。同时,有的专业的课程体系还存在套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的宏观构建模式,缺乏各自应有的专业特色。
2、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深化
教学内容是课程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教学内容必须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反映学科最新成果,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我校部分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或知识面狭窄,信息量不够,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有的课程脱离实际,从理论到理论,“照本宣科”,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有的课程远离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思想生活现实。还有的教师上课完全脱离学生使用的教材,而又没有相应的辅导资料提供给学生,给学生的课后复习造成困难。上述情况虽不是普遍现象,但个别课程教学内容的滞后影响了学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课堂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由于本科教学积淀不深,高质量课堂教学比较有限。教学调查表明,学生对某些课程教学不满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课程不遵循教学规范,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组织松散,教学任务未完成;有的课程“满堂灌”,教学形式单一,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的课程虽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满足于“电灌”,教学过程缺少互动,教师主导作用淡化;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照网宣科”,甚至一遇教室停电、多媒体故障就不知如何上课的现象。
4、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
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拉郎配”、“单打独斗”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缺乏师资,而一些传统课程、理论课程师资过剩。此外,部分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亟待提高,有的知识缺乏更新,有的虽然理论水平不错,但实践示范能力不高。
5、教学管理队伍有待充实稳定
教学管理工作具有服务性、周期性的特点,工作繁杂,任务重。过去几年,我校教学管理队伍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保证了学校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但同时这支队伍还不稳定,有待重点加强。在今年的全员聘任中,教学管理队伍变化最大,缺岗最多,目前还有包括4个学院在内的6名教务管理人员空缺,只能由教师或其他人员兼任。各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部)对这种现象要引起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充实稳定教学管理队伍,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6、标志性成果总量偏少
我校高质量课程总体偏少,特别是省级精品课程不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还是空白,国家级精品课程还未实现零的突破,课程建设任务依然相当艰巨。
三、今后两年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
今后两年,是学校“十一五”计划实施的最后两年,是加速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两年,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很多,课程建设的任务很重。为此,学校专门制订了《湖南工程学院2009-2010年课程建设实施计划》、《湖南工程学院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项目管理办法》、《湖南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度》三个文件,在这次会议上交大家讨论,征求意见,然后下文执行。希望大家认真讨论,积极宣传,精心组织,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努力在全校形成人人重视课程建设、人人投入课程建设的良好局面。
1、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建设整体上水平
一是科学确立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和建设重点。2009年和2010年,学校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必修课、限修课全部建成标准课程并通过学校验收;再资助建设60门(每年30门)院级精品课程、 21门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成功申报6门左右省级精品课程,争取国家级精品课程实现零的突破,5年内每个学院都要有一门省级精品课程。重点是精品课程建设,在提交大家讨论的文件中,我们明确了各类课程的资助和激励经费标准,其中,标准课程是300元/门,院级精品课程是5000元/门,校级精品课程是20000元/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按1:1配套。省级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奖2000元,国家级精品课程申报成功奖10000元。校级以上精品课程验收通过后,配套建设资费的20%用作奖励。院级以下的精品课程由各学院在划块经费中奖励。有奖也要有罚,对于校级以上精品课程,未按时完成的,建设期延长一年,仍不合格,取消称号,其负责人在延长期和取消称号一年内,不得申报校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
在这里,我还希望各学院和课程负责人合理使用建设经费,将有限的经费用于课程建设,而不是用于办公条件的改善,也请财务部门注意把好关。
二是抓好标准课程建设,做好基础性工作。学校目前开出的1000门左右的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在2010年前,必须完成标准化建设,全部建成标准课程,从而加深我校课程建设的积淀。这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但意义和影响都非常深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这项工作做好了,我们的各级精品课程建设才会有坚实的依托,我们的课程教学质量才会有保障。
三是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辐射”效应。以各级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带动课程群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校整体课程建设水平。所有精品课程实现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对全体师生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组织规划精品课程建设时,要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主,充分考虑学科与专业分布以及对教学工作的示范作用。
2、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一是认真研究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构建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既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又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既强调基本理论和知识的传授,同时注意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倡导知识更新,精选经典内容,将专业理论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最新学术成果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
二是建立以课程为依据的教学资源分配与管理体制,按课程教学需要来合理配备教师,并注重教师业务对口和结构优化;以课程为单元来量化教学资源的投入与教学经费的分配,进一步理顺学院、专业、课程之间的依托与归口关系,促进教学资源的深度整合和课程、专业与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提炼基础课,加大选修课、实践课比例,优化课程结构。以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教学与生产、科技以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将在近期启动09级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各学院要按照“两体系三并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科平台+专业课模块”的课程体系要求,认真研究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设置,既要符合专业规范,又要考虑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即:既要就“范”,也要就“市”,二者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一致的。要有专业特色,特色是我们这类学校在人才市场立足的根本。另外,我还有个想法,在师资充裕的课程试行学生选教师。这个工作有难度,大家可议议。
3、加大教材建设力度,锤炼优质特色教材
一是按照“突出特色、强化应用”的建设原则,加大教材建设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学校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设立学校教材建设专项基金,强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意识,以课程改革建设成果为依托,通过立项形式进行教材建设,争取编写、公开出版一批质量高、特色鲜明、适应性强的应用型本科系列教材;通过组织力量,科学总结,充分挖掘,精心培育学院应用型特色和优势项目,重点支持特色教材建设。树立精品意识,锤炼国优省优教材,力争有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入选国家“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
二是继续坚持教材的择优选用原则,确保高质量、有特色的教材进课堂,保证教学质量。所有课程教材应选用国家级优秀教材和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这方面工作要加大力度,要对使用的教材进行审查,优先选用优质教材,杜绝人情教材。不要误人子弟,教师意见也大。
4、加强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一是加大投入,建设先进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全校校级、院级精品课程全部实行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
二是定期开展网络教学培训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竞赛活动,鼓励教师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力争通过系列建设和培训,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的课时比例达20%以上。建立课件资源库,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要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学校将尽力增加多媒体教室。同时,各位教师也要注意使用效果,不要把它当偷懒的工具,一定要让画面动起来,教师站起来,后者一定要做到。教学督导团和教务管理部门要检查,做不到的通报批评。
5、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学校所有必修课和限选课都要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以学科课程为准,每门课程确定1名课程负责人。由课程归口学院按照一定条件选拔课程负责人,选聘的课程负责人按照工作职责开展工作。这次交大家讨论的文件中,有个《课程负责人制度》,规定了其条件、职责、待遇,课程负责人要对其课程建设负责,各院部要根据完成任务的情况,在津贴分配时给予一定的津贴,我们提出的是每年500-800元。
二是大力推进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在原有5支校级级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设多支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院级教学团队。其中力争1-2支教学团队进入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方努力,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成功1支以上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是进一步做好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教学名师的遴选活动。在今后两年,力争1-2名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奖,1名教师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6、开展课程建设评估,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从学校实际出发,将标准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评估科学整合,制订我校《课程建设与评估实施方案》,切实开展各类课程的检查、验收与建设。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建立健全常规性课程评估制度。各专业、课程组要开展经常性的课程建设自评自检活动,学校、学院通过开展课程评估,评出学校标准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通过课程评估,总结和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经验,提高全校课程建设水平,达到课程建设目标。
7、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要积极发挥省级示范实验室和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示范作用。改革用人制度,强化实践教学队伍建设。逐步扩大全开放实验室比例,全面推进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逐步增加开放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实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自主安排学习进度、自主进行实验操作 “三自”实验教学模式。理顺和完善实验管理体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实验教学水平。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建设3-5个特色鲜明的工程实训中心;加大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改革力度,有计划地选择建设3-5个校外示范性实习教学基地。争取有1个以上的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
8、探索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教学管理创新
学分制是学校为实现教育培养目标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份量和成效的教学制度。该制度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修课程,以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充分体现了多元智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将逐步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城市学院已经进行试点,城市学院已经获批按学分制收费。
我们要巩固评建工作成果,继续严格规范教学管理。在这次讨论的三个文件中,学校提出,将严格执行学生退学处理和开除学籍处分,即按相关规定应退学的一律退学,不再留级。如:连续两年缺损学分达到25个以上,给予退学处理,本学期开始执行。对因为代考、利用通讯工具作弊应开除学籍的,一律开除学籍,不再保留学籍一年,从12月份开始执行,以此促进考风学风进一步好转。现在,有一些学生认为正考难过关,补考易过关,特别毕业清考易过关,逃避正考,有的甚至争取部正当手段要求教师放他一马。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2010届开始取消毕业清考,大家可以讨论。在这里,我希望各位教师因材施教,提高试卷质量,把握好评分标准。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师德高尚,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同时,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学办要采取有效方式告知每一个学生。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志们,课程建设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校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的建设重点和难点之一。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创新机制,把我校课程建设工作水平推上一个新台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实现我校高水平的工程应用型大学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