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资料文献>> 正文>
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大力加强科学研究,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
2009-03-09 08:44 刘元 

全面推进学科建设 大力加强科学研究

着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办学水平

——2009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2009 2 28

各位老师、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大会,总结回顾过去三年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发展情况,明确下一步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这次大会是在前面三次科技大会的基础上,在学校取得本科教学评估“良好”成绩之后,全面推进第二步发展战略的形势下召开的。大会的主题是:理清思路、明确重点,深刻认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瞄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新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激励政策为导向,鼓足干劲、凝聚人心,找准切入点,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的高水平工程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一是过去三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回顾;二是未来三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主要目标;三是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三年来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回顾

2005年学校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大会召开以来,学校按照“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的原则,以重点学科建设为龙头,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为基础,师资队伍和实验室建设为两翼,整合学科资源,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基地,强化科技创新,促进了学科水平和学术实力的提高。

(一)学科建设稳步推进

1.学科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按照发展特色,强化自身建设的思路,建立了三级学科建设体系,不断优化学科结构,重点学科与一般学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086月,以学科为基础,对院(系)进行合并重组,原有15个系、部(中心)调整组合为16个教学院(部、中心),进一步完善了以工为主,工、管、文、理、经协调发展的学科格局。学校学科结构逐步合理、为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动力,也为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创新人才创造了条件。

2.重点学科建设初显成效

三年来,学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学科建设的政策措施,着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学术基础厚实、研究优势与特色突出的学科,抢占相应学科领域的制高点。学校现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企业管理等3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4个校级重点学科,电机与电器等6个院级重点学科,形成了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这些重点建设学科,均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且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学科队伍不断壮大,科学研究实力不断增强,在学科发展方向上发挥了引领作用。同时,学科平台建设,不断增强。学校现有1个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气控制实验室,3个省级示范实验室,4个省级优秀实习基地,其中金工实习基地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高校金工实习教学指导人员培训与考试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学校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办学的道路,先后与172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电工装备产学研合作基地”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教育网络。学科对专业的支撑不断增强,形成了一批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电气、机械、化工、管理、纺织等优势专业群。

3.学科队伍不断充实

建设一支水平高、数量足、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内培外引并重”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事关学校发展大计来抓。近年来,投入建设经费近3000万元,引进博士、硕士257 人,送培博士、硕士154人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上升到56.0%;副高职称以上教师的比例上升到42.3%;现有湖南省学科带头人5人(含培养对象),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机械工业青年科技专家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7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学术骨干47人;有23名教师被省内高校聘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二)科研工作发展迅速

学校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研促教学,服务地方经济,助推区域经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思路开展科研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和措施,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

1.科研立项与经费

2006年以来,我校承担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级别大幅度提升,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59项,地厅级项目73项,纵向科研经费达481.6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863计划合作项目2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2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项目1项;获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7项(其中重点基金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11项,省社科联课题9项,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省教育厅重点和青年项目8项,一般项目67项,湘潭市科技项目5项。承担的各类科研项目经费达3201.93万元,其中电气信息学院承接的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 “中型电机试验站测试系统”课题,经费达876万元。

2.科研成果

2006年至今,我校获各类科技奖励56项,其中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应用成果转化二等奖1项,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获湘潭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获各类专利17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公开发表论文1751篇,作为第一作者单位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28篇。三年来,出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报各13期,刊发学术论文788篇,总计564余万字,社科学报198篇文章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索引收录,有14篇论文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6篇论文获湖南省艺术教育科研论文奖。

3.产学研合作

学校一直重视为地方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鼓励学科团队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合作中服务社会、锻炼队伍、锤炼特色。三年来,先后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签订横向科研项目74项,总计合同金额2974.56万元,实际到账金额2720.33万元。2007年我校获第三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先进集体金桥奖和一项优秀项目奖。20087月,电气信息学院和湘潭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电工装备”产学研基地,获得湖南省高校首批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学校紧紧围绕湘潭工业经济,与湘电集团、湘钢、江南、江麓、九华工业园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为湘潭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学校党委行政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体教职工拼搏进取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学校党政,向积极参与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广大教职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成果获得者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三)问题与不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我校学科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目前国家对硕士、博士学科新增授予权建设单位的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门槛更高,院校之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给我们以严峻的挑战。二是与学校的发展要求相比,与兄弟院校相比,我校的学科建设还经验不够,存在诸多差距和不足。

一是学科队伍不过硬。师资队伍整体职称、学历偏低,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依然缺乏;全校从事科技工作的人员、特别是能够承担省级以上和横向大项目的人员还不多,目前还没有一支在省内叫得响的科研创新学术团队。

二是学科平台建设还需加强。目前我校缺乏培养和吸引一流人才,承担高水平项目,出一流成果的研究基地;在学科平台建设方面还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现象。

三是科研整体水平不够理想。高水平的省部级以上课题少,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数量少,国家级科研成果奖还没有突破;科研经费总量、高水平学术论文、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偏少,学科力量分散、单兵作战现象还存在,没有形成科研合力与团队优势。

四是科研学术氛围不够浓厚。部分学院、学科和相当数量教师的科研意识不强,投入不够;积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的自觉性不高,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不够。部分教师科研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有的教 师评上 教授后,没有科研压力,课题和成果减少,贡献度不明显。

五是科研人员重立项轻结题。我校的科研立项数每年都在上升,但结项率却一直在低位徘徊。这严重制约了后续课题的申报立项,制约了科研成果的生成,进而影响到学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科建设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充分认识学科建设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部长周济曾说,“学科水平是高等学校质量和水平的主要标志,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进行的。因此,在学校的整体建设中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抓住了这条主线,抓住了这个核心,就抓住了纲,就可以纲举目张,带动学校其他各个方面工作的开展。”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建设,是衡量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概括说来,学科在高校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聚集作用。学科是高校人才和资源汇聚之所,往往最优势的学科也聚集了高校最优秀的人才团队和最优质的资源。围绕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不仅能够把人才聚集起来,而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人才的群体效应。并且,这种作用是高校的行政组织和学术组织不可替代的。二是支撑作用。高校办学水平、整体实力和学术声誉的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位点、专业建设和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学科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或决定学位点的建设水平、高校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水平。三是基础作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这个基础好不好,真接关系高等学校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

因此,我们要提高认识,突出学科建设的核心竞争力地位。学科建设是实现大学使命和学校价值的必然要求,加强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学科建设状况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学术地位。只有以科学、务实、创新的精神咬定学科建设不放松,才是抓住了学校科学发展的根本。

(二)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以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为重点,按照“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分层推进”的原则及“自主创新,服务湖南”的方针,面向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的需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体系,快速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引领和支撑学校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三)建设目标

按照学科群建设思路, 以工科学科为主体,发挥工科类学科与地方建设紧密融合的优势,重点发展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等学科,力争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权条件;积极扶持数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特色鲜明的支撑学科,带动整体学科建设的协调发展。2009-2012年期间,规划建设好校级重点学科6-8个、省级重点学科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2个。建立一批稳定的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力争在2015年前后,新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进一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建设高水平学科队伍

1.贯彻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实施人才队伍建设的“ 131工程和学术梯队计划。即到2012年,通过引进与培养,使学校具有10个以上省级学科带头人(含培养对象),30个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100个具有博士学位的高学历人才。构建和扶持45支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术梯队。

2.按照“围绕学科建设,引进培养并重”的方针,重点引进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特别是能带来重大课题的人才。引进人才要打破常规,开阔思路,要专兼职、长短期相结合,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制订配套政策,加强对人才的管理。送培人才要与学科建设需要紧密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特别是要对热爱学校、忠于职守,有发展潜力的教学一线的教师进行重点培养。

3.重点加强学科团队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科团队工作,开展科学研究,对有稳定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定实绩的教师,在职称晋升、津贴分配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4.进一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继续抓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落实,不仅要导教,还要导研,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使他们尽快成长。

5.鼓励和支持教师挂靠外校指导研究生。教师挂靠外校指导硕士、博士,有三大好处:一是可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二是可以扩大学校影响;三是其指导经历可为学校建立硕士点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学校明确科研处归口管理,建立指导教师、研究生档案,考虑他们的工作报酬,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指导研究生获优秀学位论文的教师给予奖励。

(二)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引领地方支柱产业发展

1. 加强学科资源整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要充分发挥我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工科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紧紧围绕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和打造“长株潭”城市群发展需要,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化学科结构,建设一批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要以前沿性创新课题和科研项目为载体,凝聚学术团队、推进学科交融;按照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规律,进一步优化学科的布局和规划,为学科交叉、融合营造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

2. 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建设科学规范的学科群。凝炼学科研究方向,就要求对学科发展的方向进行凝聚和锤炼,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定位更加准确,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各教学院(部)要在充分把握本学科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的基础上,从学校定位、发展目标和客观实际出发,紧紧围绕自身学科建设发展的现实需求,以科技发展、市场需求、特色打造为根本导向,调整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凝炼出与地方支柱产业方向相对应的学科研究方向。学校将重点培育“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 “机械系统动力学”、“织物与金属表面涂饰”等17个学科研究方向,争取到2012年有2-3个特色学科方向引领地方支柱产业的发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为学科发展提供保障

1.要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基地建设对学科建设具有强基固本之作用,绝不可小视。科学的建设好学科基地,能够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资源共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2.要进一步加大硬件建设,改善实验教学条件,建设高水平的实验室、工程中心。努力建设好“电气控制”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效益,建设好“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电气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及科研基地。科学制定研究实验中心的工作制度,落实、组织好各项管理工作,确保各学科基地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3.要继续加大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力度,构建一流的科研支撑平台;要从有利于提高建设质量与效益、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优化出发,加强校园网、图书馆和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满足学科建设对网络和文献信息的需求;要加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的购置论证和使用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要优化配置、合理布局;要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的共享机制,切实提高利用率和使用效益。

(四)强化政策导向,营造学科建设与科研环境

1.创新管理机制,加强对学科建设的监督和考核。学校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全校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学科建设资源的统筹调配,并对学科建设情况进行监督与考核。建设学科所依托的学院主要负责支持学科带头人制定好本学科的建设规划,并提供相应的资源配置;建设学科的从属学院也要支持并主动参与学科建设,从而逐步理顺校、院两级在学科建设上的责权利关系,明确学科带头人作为学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学院作为学科建设主体的身份及职责。

2.加强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培养学科发展的领军人物。学校将出台《湖南工程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选拔与管理办法》,对校级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进行重新遴选,对其岗位职责、年度考核、以及届满考核验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给予待遇,严格考核,滚动发展。学校科研处作为学科建设的主管部门,各教学院(部、中心)作为实施部门,要重新组织拟定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做好检查督促与考核工作,即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困难与问题,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学科建设骨干力量。

3. 强化政策导向,将科研纳入分配要素,提高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经过认真调研、充分讨论、学校将修订《关于调整教学系列津贴切块办法的意见》、《湖南工程学院教学科研类岗位设置与津贴标准指导意见》、《湖南工程学院科研工作量计算办法》、《湖南工程学院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湖南工程学院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南工程学院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等一系列有关学科建设与科研政策文件,动员和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科研酬金改科研奖励为分配与奖励结合,把科研工作业绩变成分配的一个要素。以分配为主,奖励为辅,变鼓励为要求。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给予重奖。同时,在教师岗位聘任职责中明确了具体的科研要求,在教师的职称评聘中设立科研入门条件,建立一套与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相联系的科研考评机制。这些制度的出台,将提升科研影响力,将最大限度调动广大教师投身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4.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学术氛围。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是孕育创新思维的土壤,公平有序的竞争机制是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要坚持“以学术为主导”的办学理念,规范学术管理,优化学术环境,浓厚学术氛围,致力学术繁荣。学校准备先在校级重点学科实行每两周一次的学术研讨例会制度,然后逐步在其他学科推行。要求学科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讨活动,定期主办学术讲座。已被遴选为学校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的教师要认真履行职责,每年举行学术报告1次以上。各教学院(部)要热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主动承办学术会议,共同创造良好的学科发展土壤。强化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评议、学术审议、学风维护和学术决策咨询中的作用,确保项目评审与管理民主、规范与科学;加强学术道德建设,严肃学术纪律,弘扬优良学风和校风,营造公平、公正的学术环境。

(五)加强产学研合作,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

1.学校成立了湖南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要”、湖南工程学院研究所建立与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以学科平台建设为抓手,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狠抓重点实验室、学科团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院(所)、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等学科平台的建设,达到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培养学科梯队的目的。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到2012年,学校力争与地市级以上政府建立3-4个区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县级以上的政府建立8-10个战略伙伴关系,与地方大型企业、集团公司建立10-15个的科研合作伙伴,形成10个左右具有明显科研方向和技术优势的工程中心与技术创新中心。形成2-3个稳定的科研合作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力争建立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建立学校与工程机械方向、风能发电及电机制造方向、纺织产业方向、化工环保方向的科研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各教学院要与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探讨与企业、政府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培育重点学科的创新平台与基地。为鼓励各教学院(部)积极投入到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学校制定了《湖南工程学院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遴选办法》,根据该办法,学校从各产学研合作基地中遴选一批优秀基地作为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设立专项引导资金,主要用于产学研合作平台、基地建设,对在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学院(部)实施奖励。

(六)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升学术整体水平

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的载体,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申请新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最重要的指标。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学科难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要建设好一个学科,就必须努力提高这个学科的科研水平。

各教学院(部、中心)、各学科要积极组织申报高级别的纵向科研课题,鼓励和外单位特别是企业开展合作申报与研究,联合承担国家级、省级攻关课题,争取每年能有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努力承担横向大课题,提高各学科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水平。实现科研经费以15%的增长率逐年递增,学术论文数以10%的平均增长率递增,对三大检索收录的高水平科研论文要给予重奖。力争每年有3项以上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每年有4项以上成果经过省级鉴定或在实践中应用。要采取措施,提高课题经费的到账率,设立课题经费的专用账户,任何人任何部门不得挪用课题经费,以确保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力争到2012年前,实现国家级科技成果奖项的突破。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今天的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大会,学校要求全校所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同志们来参会,目的就是要把这次大会的重要意义最广泛地传达给同志们。今天我们讲现状、讲不足,落脚点在今后工作。如何把责任当作压力、把不足化为动力?我认为只有勤于思考、强化责任,才能不断进取、有所作为。面临日趋激烈的校际竞争形势,希望大家集思广益,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提出更多真知灼见,做出更扎实的工作,贡献出更多的标志性成果,为实现学校第二步发展战略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关闭窗口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Copyright© 湖南工程学院党政办公室 2008-2009 All Rights Reserved